去年夏季,一组南海某机场的卫星照片引发了五角大楼的一夜难眠。图中,J-36战斗机携带24枚攻击-11无人机,直奔关岛目标,美军E-7预警机雷达却静若夜深的书房。直到霹雳-17导弹的光辉划破夜空,指挥所的警报才彻底惊醒。这场模拟对抗结果令人震惊——中国最新六代机出乎意料地划出了一个半径超出620英里的“死亡禁区”,硬生生改变了西太平洋的战略格局。
B-21隐身涂层曾让人信心满满,但落到J-36面前,却宛如皇帝的新衣。作为采用飞翼布局设计的六代机,J-36的雷达反射截面仅为0.0001平方米,比F-22还要小上百倍。关岛基地部署的AN/TPY-4雷达全天候扫描,连J-36的身影都找不到。而那两侧配备的量子雷达,更是犀利无比——远至620英里外即可精准识别B-21机身上的每一颗铆钉。2023年11月的东海测试中,J-36成功锁定一架F-35,让美军飞行员震惊:“警报声比摇滚演唱会还震耳欲聋,我差点把操纵杆扔出窗外。”这显示出新型雷达在未来空战中的压倒性优势。
装载六枚霹雳-17导弹的J-36,无疑是名副其实的高效“移动导弹发射井”。其射程超过1000公里,速度达6马赫,让传统空战策略大为改写。美军评估指出,从关岛起飞的B-21航母需耗时七小时才能抵达攻击范围。而J-36以1.8马赫超音速,仅用20分钟便能将导弹投向目标区域。同时,“蜂群战术”更增加战略的复杂性。一架J-36可指挥24架攻击-11无人机,构筑出直径达千公里的拦截网。在2024年朱日和演习中,这一战术屡试不爽——无人机群吸引火力,J-36趁机用霹雳-17逆转局势,精准打击蓝军关键目标。
J-36身背的DIS进气道内藏有三台涡扇-15发动机,总推力达到55吨,是F-35的近两倍。如此强大的动力,使得J-36在高空中拥有碾压式的优势。实测数据显示,B-21若要爬升到1万米高度,得耗费8分钟,而J-36启动加力燃烧,在3分钟内便可完成追击。它在25公里的大气稀薄层中,也能利用雷达散射技术,将B-21的雷达波折射成“散光眼”。早在2022年试飞中,J-36曾以3马赫速度甩掉爱国者导弹,令地面雷达见到的目标信号瞬间“凭空消失”。这些性能指标,无疑巩固了中国在高空高超声速战斗中的绝对优势。
五角大楼对此最忌惮的,不是单一硬件,而是J-36背后庞大的协同作战体系。空警-3000预警机绘制天地全景,055驱逐舰展开磁阵雷达,形成密不透风的空天防御网络。去年南海对峙时,这套体系创造传奇:J-36发现美军航母编队后,2分钟内就将坐标传送给山东舰歼-15机群。数据链连接东风-26导弹,成功实现精准突击。2023年8月的实弹试射中,这套体系帮助J-36准确引导东风导弹击中了距离3500公里外的目标。这个体系化优势,成为中方在未来战场上的核心杀器。
面对美军“紫光”的先进生产线,中国的制造实力在快速追赶。成飞公司三条生产线的量产。与此同时,美方洛马公司B-21的产能却极为有限,三年仅生产12架,每架造价达7.5亿美元。而中国的成本优势显而易见,一架J-36的制造成本不到美方一架的十分之一,且模块化升级频繁让技术差距不断扩大。到2024年,电子信号特征已难以匹配现役J-36的实际参数,显示出中国在电子信息领域已处于领先位置。
六、620英里——改写西太平洋规则的红线B电子战机让中国损失惨重。28年后,J-36携霹雳-17导弹,以运动轨迹再一次完成历史轮回。从福建沿海到关岛安德森基地,正好620英里。此距离不仅是地理距离,更象征着技术鸿沟的拉大。五角大楼在2024年公开承认:在J-36作战半径覆盖范围内,美军空中力量已丧失战略主动权。当B-21飞行员仍在依赖冷战战术时,J-36的量子雷达已能“洞察一切”,胜负天平正剧烈倾斜。持续三十年的空中博弈,正被这支以700公里射程为基准的先进部队不断改写。而620英里之外的关岛,也已然陷入了霹雳-17导弹的“死神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