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栈高性能的通用型计算架构(GPU)芯片已成为人工智能(AI)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与此同时,随着国产替代加速,一批致力于自研的国产GPU芯片厂商也需要通过上市募资做大业务规模以增强在行业中的竞争力。
日前,国产GPU芯片头部企业沐曦集成电路(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沐曦股份”或“公司”)递交《招股书》,计划到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募资39亿元。
但沐曦股份近三年没有盈利,累计亏损超30亿元。同时,公司的产品单一、还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最终,沐曦股份能否登陆科创板,还有待观察。
据《招股书》披露,沐曦股份由华人科学家陈维良于2020年9月在上海发起成立。陈维良曾在美国超威半导体公司(AMD)任职多年,负责数代GPU芯片设计及产品线的全球业务,拥有丰富的GPU芯片设计和管理经验。
除了陈维良,沐曦股份的核心成员平均拥有近20年高性能GPU产品端到端研发经验,曾主导过十多款世界主流高性能GPU产品研发及量产,包括GPU架构定义、GPU IP设计、GPU SoC设计及GPU系统解决方案的量产交付全流程。
陈维良曾公开表示,进入大数据和智能计算时代,算力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环节,而GPU是算力的核心,“不过目前GPU市场被国外公司垄断,核心算力芯片受制于人,国家安全存在不可控风险,国产替代势在必行”。
《招股书》显示,沐曦股份的主营业务是研发、设计和销售应用于AI训练和推理、通用计算与图形渲染领域的全栈GPU产品,并提供配套的软件与计算平台。
目前,沐曦股份的营收主要来自于训推一体芯片——曦云C500系列产品的销售收入。据了解,曦云C500系列于2023年推出,当年销售额为1547万元。2024年,曦云C500系列实现量产,全年销售额超过5亿元,约占公司营收的69%。今年一季度,曦云C500系列的销售额超过3亿元,约占公司营收的98%。
2024年之前,沐曦股份的营收来自于智算推理芯片——曦思N100系列和IP授权业务。但在今年一季度,这两块业务的销售额合计已经不足500万元,营收占比合计也不到2%。对于公司营收依赖超级大单品的现状,沐曦股份坦诚:“若曦云C500系列产品市场需求下降、销量下滑,则公司存在经营业绩下滑的风险”。
尽管陈维良及其核心创业团队具有深厚的行业天博体育直播观看方式背景,沐曦股份在发展过程中也离不开众多投资机构的支持。
据公开资料,自公司成立后,沐曦股份一共进行了8轮融资,金额超过20亿元,投资方包括上海科创基金、浦东资本、国调基金等国有资本方,以及红杉中国、经纬创投、真格基金、混沌资本等多家创投资金,估值超百亿。
为何投资机构齐齐支持国产GPU芯片?这与行业景气度高增及国产替代加速有关。
目前,芯片设计主要分为GPU、专用型计算架构(ASIC/DSA)两种技术路径。其中,选择GPU路线的公司包括英伟达、海光信息、沐曦股份、摩尔线程等;选择ASIC/DSA路线的公司则有寒武纪、华为海思、昆仑芯、燧原科技等。
上述公司中,寒武纪、海光信息已经登陆科创板,沐曦股份、摩尔线程的IPO申请,同在今年6月30日被受理。
另一方面,经过多轮融资后,相关公司都获得了超高估值。根据胡润榜单,沐曦股份的估值为210亿元、摩尔线亿元,燧原科技的估值为160亿元,壁仞科技的估值为155亿元。
虽然估值很高,但大多数国产芯片厂商却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在短期内难以盈利。
比如,寒武纪在2022年至2024年合计亏损超过25亿元。同期,摩尔线亿元。沐曦股份也难逃亏损魔咒。2022年至2024年,沐曦股份合计亏损超过30亿元。今年一季度仍亏损2.33亿元。
为何大多数国产芯片公司难盈利?从天博体育直播观看方式财报数据来看,主要原因是研发支出太高,短期收入又太少。
比如,沐曦股份2022年的营收只有42万元,2023年为5302万元,2024年猛增至7.43亿元,三年合计不足8亿元,同期研发投入超过22亿元。摩尔线程的情况类似,该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4584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4.32亿元,三年营收合计不到6亿元,同期研发投入更是超过38亿元。
对于未来,相关公司的预期也难言乐观。摩尔线程和沐曦股份都在其《招股书》中表示,因市场景气度、行业竞争、客户拓展、供应链管理等影响经营结果的因素较为复杂,公司营业收入可能无法按预期增长,未来存在持续亏损的风险。
根据IDC统计数据,2023年英伟达的GPU出货量约376万颗,市场份额约为98%。2024年英伟达在中国AI芯片市场的份额为70%。这与沐曦股份在《招股书》中提到的“2024年中国本土AI芯片的品牌渗透率约30%”的说法基本相符。
今年7月,第三届链博会举行,英伟达董事长黄仁勋亮相时曾表示,美国已经批准H20芯片销往中国。这就意味着,一旦H20芯片进入中国市场,国内GPU芯片厂商的市场空间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
据《招股书》介绍,沐曦股份的国内同行主要包括两类:一是GPU芯片设计公司,包括海光信息和同在IPO的摩尔线程、天数智芯、壁仞科技等;二是ASIC/DSA芯片设计公司,包括寒武纪和暂未上市的华为海思、昆仑芯、燧原科技等。
就2024年营收来看,沐曦股份(7.43亿元)超过了已经上市的景嘉微(4.66亿元)、龙芯中科(5.04亿元)等同行,但与AMD(1850亿元)、英伟达(9362亿元)等国外巨头相比,仍不是一个重量级。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包括寒武纪、沐曦股份等国内芯片厂商要想从英伟达的阴影下突围,只能寄希望于国产替代。沐曦股份则认为,出口管制政策将为中国GPU芯片市场创造较大的供给缺口,下游采购有望转移至国产厂商,与英伟达技术路径相同的国产GPU公司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2024年中国GPU芯片的市场规模约为1073亿元,同比增长33%。而在IPO募资到位后,沐曦股份能否借助国产替代的利好扭亏为盈,投资者也可保持关注。(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