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拥有无尽底气的国家。这个国家拥有全球最多的航母战斗群,遍布世界各地的800多个军事基地,并且掌握着全球最先进的作战系统。即使只是轻轻“动动手指”,它也能让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神经紧绷,产生不小的恐惧。然而,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虽然美国敢于在伊拉克、阿富汗展示军事强势,敢于对朝鲜和伊朗发出威胁,但对中国却总是显得有些犹豫,似乎始终在找寻某种看不清的底线,尤其是在台海问题这样高度敏感的领域,虽然口吻激烈,行动却始终保持克制。这种“说得凶、动得轻”的局面并非偶然。
根本原因在于,美国也有其难以面对的短板,而这一短板恰恰藏匿在它引以为傲的军队之中。首先,必须指出,美国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统一国家”,而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不同于一个统一的文化体。它的军队也并非如一些国家那般的“铁板一块”,而是由种族、语言、信仰和价值观差异极大的个体组成的“合众之军”。这种军队结构在和平时期,凭借强大的工业技术支持,确实维持着一个高效、训练有素的军事形象。但是,一旦进入战场,真正考验的从来都不是装备,而是军队的士气和军心。而这正是美军最不愿触碰的“死角”。
五角大楼曾一度将“多元化”视作军队管理的核心,强调包容不同族裔、性别、性取向的“平等参军”。这一理念从政治角度看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战场上,却可能牺牲掉军队的“纪律”和“忠诚”。2025年5月,美国国防部正式宣布,停止部分“跨性别军人特殊待遇”政策,恢复军籍登记为“生理性别”,这背后所反映的,正是美国军队面临的招兵困难问题日益严峻。
根据《新共和》与《华盛顿邮报》跟踪的调查数据,过去三年内,美国陆军和海军相继未能完成征兵任务,2023财年甚至出现了超过25%的缺口。尽管2025年美军宣称完成了任务,但实际上,他们通过放宽身体要求、降低测试标准、缩短基础训练周期等方式“堆砌数字”。表面上看,美军的数字是完成了任务,但背后却隐藏着军队质量和战斗意志的下降。更为严重的是,即便是成功应征入伍,能够坚持服役到期的士兵却越来越少。美国军方的内部文件披露,新兵在服役的前两年内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一,心理健康、价值认同和服役信念的“断裂”成为了流失的根本原因。这不仅仅是待遇问题,而是军队“为何而战”的根基出了问题。
而这一点,正是中美之间的根本差异所在。中国军队的来源虽然逐渐趋向职业化,但它的底层结构依然与“国家命运”紧密相关。从“台海若战,匹夫有责”到“军中无弱旅、死而无悔”,这些信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通过生活、历史和家国情感代代相传的精神传承。即使没有高薪,条件艰苦,但一旦国家需要,总有人愿意挺身而出。这种“家国情怀”赋予了中国军队独特的意志力,哪怕面对极其艰难的局面,他们也会义无反顾地为国家而战。
相比之下,美军在进行长时间、没有退路的战争时则表现得力不从心。从朝鲜战争的“仁川登陆”到越南战争的“西贡撤离”,从伊拉克战争的“闪电占领”到阿富汗战争的“仓皇逃离”,美国一再证明,它可以迅速摧毁对方的基础设施,但却无法摧毁对方的意志。一旦敌方能坚持下来,美国军队的裂痕便会逐渐显现。甚至在2024年底,美军在红海对胡塞武装进行高强度打击时,使用了F-18战机、驱逐舰和集束弹药等高效武器,但胡塞武装依然能够反击,最终,美国不得不接受卡塔尔斡旋并达成停火协议。这种“高投入、低回报”的军事现实让五角大楼开始重新审视战争的代价。
因此,美国对于中国总是格外小心。他们清楚:这不是一场可以轻松收场的战争,一旦失控,可能会陷入一场没有胜算的泥潭。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博弈更加复杂,不仅关乎直接的军事对抗,更关乎全球战略的平衡。即便美国在亚太地区不断加大“第一岛链”的部署,派遣“里根号”、“福特号”等航母常态化巡航西太平洋,但当涉及到台海、南海等敏感问题时,美国始终保持克制。军舰可以靠近,但兵力难以轻易派出;话语可以强硬,但实际行动却总带着回旋的余地。
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不仅在经济领域,更在全球议题上。与中国的对抗,不仅仅是无法承受的代价,还是可能会让世界格局发生颠覆性变化。因此,美国对中国采取理性克制,不是对中国“宽容”,而是对自身的深刻认识。他们知道,在中国面前,一旦局势失控,代价不仅仅是撤军,而可能会是国运的重大转折。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会选择在未来几年内,继续加强军队改革,改善士兵心理健康和价值认同,建立更加坚定的军心和忠诚体系。同时,美国也可能会加大与日韩、菲律宾、澳大利亚等“代理人”国家的战略联盟,通过局部的军事牵制来保持对中国的战略制衡。对于美国而言,它依然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但在面对中国时,它始终要考虑两个关键问题:“这场战争值不值得打?”以及“有没有胜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