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只好坦白交代:其实早就悄悄在准备了,只是收集资料太碎,小编查百度百科、维基百科、扒官网、蹲发布会新闻,差点没在文档堆里出不来……你信吗?^_^
这次小编给大家带来可能是全网最全的一份《2025年天玑处理器全系列型号及发布时间大全》,这不止于型号及发布时间,也不是简单的跑分对比或产品推荐,而是一份从“起点”到“巅峰”、覆盖核心参数、内部代号、发布时间与跑分数据的全景解读(不少冷门型号,您可能都没听过^_^)。
如果你还把“天玑”当成“性价比战神”的代名词,那你可能已经落伍了。从2020年初的天玑1000系列,到2025年成功打进性能榜单前三的天玑9400+,联发科只用了五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千元机芯”到“旗舰SoC”的华丽转型。如今的天玑,不仅能在性能上正面硬刚“骁龙”,在AI算力、GPU图形能力、能效调校、终端落地等方面也建立起了完整的体系。旗舰有9000系扛旗,中高端由8000系稳固支撑,6系、7系则几乎包揽了整个千元市场,就连XR平台、折叠屏、AI大模型这些新领域,也开始频繁出现它的身影。
本期内容(全文约一万字),小编将从天玑芯片的命名体系讲起(在第一章节),依照系列划分为天玑1000系列以下(在第三章节)、天玑1000系列(在第四章节)、天玑8000系列(在第五章节)、天玑9000系列(在第六、七章节)的每一代代表型号。内容中不仅包括它们的核心配置、内部型号、代表机型、市场表现与技术亮点;还会通过跑分榜数据分析各段位性能变化,对各系列性能变化进行详实分析并辅以芯片架构、NPU、GPU进化脉络解析,力求做到“数据详实、分析深入、内容易读”。
本文既适合专业人士用作技术评估、市场研判,或作为撰写技术论文时的参考资料,也同样适合正在选购手机、关注芯片动态的数码爱好者收藏阅读。天玑的十年,不只是参数表上的跃迁,更是一场关于国产芯片全面觉醒的技术突围。这不仅是一篇文章,更是一张属于联发科、也属于中国“芯”力量的成长路线图。
如果说骁龙之于高通,是顶在前台的“代言人”,那么天玑之于联发科,则是从幕后杀到台前的“实力派”。
早在2013年左右,联发科就曾凭借MTK系列芯片打下一片中低端手机市场,但由于缺乏调校空间、发热高、能效比低等问题,曾长期被贴上“低端山寨芯”的标签。而真正改变联发科命运的,是2019年底发布的天玑1000系列,以及随后逐步成型的天玑家族。
“天玑”是联发科在移动终端SoC领域的主品牌,自诞生起便瞄准的是5G时代的全面布局。其内部代号多以“MT”开头,核心系列包括:
和骁龙不同,天玑不使用“Gen”命名规则,而是更倾向于使用三、四位数数字来区分产品定位与性能梯度,例如天玑9200明确优于8200,天玑9300+明确优于9300。这种命名方式虽然没有骁龙那般代际感强,但相对直观。
SoC,全称System on Chip,是将CPU、GPU、NPU、ISP、基带、存储控制等多个功能模块集成在一块芯片上的“移动处理大脑”。
在现代手机中,SoC扮演着设备性能、功耗、影像处理、AI能力乃至信号体验的总指挥。换句话说,一款手机无论屏幕多好、摄像头多强,如果SoC不给力,这些硬件都无法充分发挥效能。
联发科在SoC集成领域的强项,正是“全面整合”和“能耗平衡”。而这些,到了天玑系列上,才开始逐渐释放出旗舰级的潜力。
联发科在2016~2018年间曾一度陷入边缘化,面对高通的骁龙800系霸权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但在台积电工艺演进、ARM核心架构开放、AI协处理器逐步成熟等多重技术变革下,联发科选择了与其正面拼制程、拼堆料,不如走“性价比”+“功耗优化”的差异化路线。
这一策略在天玑1000开始尝试,8000系列站稳脚跟,而9000系列之后开始爆发,9300系更是通过“全大核”设计大胆挑战架构极限,标志着联发科已不再满足于“低功耗高性价比”的标签,而是要做安卓旗舰领域真正的“挑战者”。
以下是小编目前收集到的天玑处理器型号及发布时间(如果有遗漏请在评论区告知小编^_^)
如果说2025年的天玑9400+已经站上安卓旗舰算力的巅峰,那么这场攀登的起点,或许要从几年前默默耕耘在千元市场的“天玑小芯片”说起。别小看这些参数不高、定位中低的SoC,它们撑起了联发科出货量的基本盘,也让“天玑”这两个字逐步打破“山寨芯”的刻板印象。
在进入具体型号之前,我们必须先澄清一个容易被误解的点:诸如天玑6020、6080、6100+、7050这些芯片,虽然编号高于1000,但它们实际上并不属于旗舰路线。
这类芯片大多是联发科于2023~2024年针对中低端市场做的命名重整,实质上是早期天玑700、800系列的马甲款,例如:
它们编号虽高,却无法与真正的旗舰芯片相比,更多是一种市场营销和产品梳理策略。因此,虽然本章题为“天玑1000以前”,我们依然将这批重新编号但架构未变的产品一并纳入讨论。
2020年,5G手机仍是中高端产品的代名词,动辄三四千元的售价让不少用户望而却步。联发科率先打破这道门槛,推出了定位千元级的天玑700与800U,首次在中低端平台上实现5G SoC的完整集成。
其中天玑700采用2×A76 + 6×A55的组合,GPU为Mali-G57MC2,制程为台积电7nm。性能并不激进,但胜在低功耗、易适配、通信稳,在“能用就行”的市场中迅速打开局面。
典型代表机型:Redmi Note 10 5G。这款产品以千元定价、90Hz高刷屏与天玑700的组合,一举成为许多用户的第一款5G手机,也让联发科在大众市场重新建立起“性价比与稳定”的认知。
而天玑800U则是一次小幅升级,主频更高、调度更稳、内存支持更好,首次打出“千元性能旗舰”口号。Realme Q2 Pro就是这颗芯片的重要实战平台,搭配OLED屏和65W快充,在2020年末的中端市场极具竞争力。
2023年起,联发科开始对中低端产品线进行品牌调整,先后推出天玑6020、6100+、7050等型号。它们虽然听起来“序号更高”,但其实从芯片架构上看,并无重大变化。
这些芯片大多面向“线下刚需市场”,强调低功耗、快系统、长续航等特性,不追求极致性能,却为销量提供了坚实支撑。
典型代表机型:荣耀Play 40 Plus(天玑6020)。这款手机凭借天玑平台的低发热特性和6000mAh超大电池,在中老年市场、线下门店迅速走红,成为联发科稳定出货的中坚力量之一。
对联发科来说,中低端芯片的目标从来不是刷新性能记录,而是要“跑得稳、用得久、不发热”。哪怕芯片规格没有惊喜,但凭借成熟的制程工艺、系统层调度优化和极强的网络兼容性,它依然成为国产品牌在千元段的首选。
也正是这些芯片,帮联发科建立起了与ODM厂商之间的默契。Redmi、荣耀、realme、vivo等厂商知道,哪怕旗舰不选联发科,但要打中低端的量,就离不开这套稳定的供应链体系。
小结:这一阶段的天玑芯片虽属中低端,但它们的价值远超参数表本身。从天玑700到800U、再到“马甲系”的6020、7050,它们在5G普及初期率先降价入场,为联发科赢得了大量ODM、中端品牌的合作信任,也用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体验将安卓用户体验逐步拉高。Redmi Note、荣耀Play、realme Q系等国产主流产品线的成功验证,不仅稳定了联发科的市场份额,也锻炼出调校功底与系统生态适配能力。没有这批默默撑起中低端出货的“地基芯”,天玑的高端路线恐怕根本无法撬动。而联发科也正是在这份扎实的出货保障下,才敢于在后续的1000系、8000系甚至旗舰9000系上放手一搏。
在连续数年深耕中低端市场之后,联发科终于在2019年底迈出进军高端市场的第一步,这一步,就是天玑1000系列。它不仅是联发科首款真正意义上的旗舰级SoC,也是联发科对高通长年主导地位发起的第一次正面挑战。
虽然最终没能撼动高通8系列的地位,但天玑1000系列却成功打开了联发科高端布局的通道,为后续的每一次跃升奠定了方向与信心。
天玑1000是联发科第一款采用台积电7nm工艺打造的高端SoC,CPU架构采用4×Cortex-A77 + 4×Cortex-A55,GPU则为Mali-G77MC9。作为2019年全球首批商用A77架构SoC,它的性能一度直逼同期的骁龙865,安兔兔综合得分突破50万,鲁大师实测也达到58万左右。
在通信层面,天玑1000也是全球首个集成双5G双卡双待的芯片,支持SA、NSA网络制式与Wi-Fi6,甚至在部分基带功能上走在了高通前面。它在纸面参数上毫无短板,甚至是当时最激进的公版旗舰配置之一。
然而,由于当年疫情导致的产能受限,加之联发科在高端机系统调优、厂商信任链条等层面仍不成熟,天玑1000最终没有大范围商用,仅在个别厂商尝试性上机,未能形成全面战线+ 的登场与红米的历史性一搏
120Hz AMOLED高刷屏,还具备旗舰级续航、双扬声器与X轴马达,被称为“最便宜的旗舰手机”。在这次合作中,Redmi几乎将所有用户痛点逐一击破,而天玑1000+则在实际使用中展现出极强的稳定性和续航表现,虽然性能略逊于骁龙865,但在温控与日常体验上赢得了大量用户认可。Redmi K30至尊纪念版
CPU升级至Cortex-A78架构,主频进一步提升,GPU仍为Mali-G77,调校方向更偏向能效与系统流畅性。其中天玑1200首次加入Hyper Engine3.0游戏引擎与5核ISP模块,AI性能翻倍,重点优化游戏、拍照与功耗表现。虽然它的绝对性能不敌骁龙888
代表机型为realme GT Neo。这款机型不仅是天玑1200首发平台,也在当年以“轻旗舰”之姿横扫2000元档位。得益于高刷AMOLED、VC散热与快充配置,它成为联发科冲击中高端的代表性成果。
realme GT Neo小结:天玑1000系列没有让联发科一战封神,但它打响了冲击高端市场的第一枪。从A77架构到双5G集成,从Redmi K30至尊的爆款销量到GT Neo在中高端的站稳脚跟,这一代产品不仅验证了联发科的技术底气,也为厂商与用户建立起了“天玑旗舰也值得一试”的信心。它没有赢下巅峰性能战,但开启了高端市场之门,也让联发科意识到,要想真正在旗舰舞台站稳脚跟,仅靠硬件还不够,更需要时间、生态与厂商信任的积累。
天玑1000系列试水高端之后,联发科并没有急于和高通继续正面交锋,而是聪明地转向另一个更加可控、回报更稳的战场——中高端市场
它没有天玑9000那样的顶尖规格,也没有1000系列的高调登场,但正是这个“不争第一”的策略,真正帮助联发科站稳了高性能芯片的主力区间,形成了口碑、销量与技术积累三者兼得的良性循环。
4×A78 + 4×A55,GPU为Mali-G610MC6,性能核心频率达2.85GHz。虽然纸面上看比不上骁龙8 Gen1的X2架构与Adreno GPU,但得益于更成熟的台积电工艺,天玑8000实际表现远超预期。安兔兔方面,天玑8100实测可达85万分以上,鲁大师
90万分,单核性能不如骁龙8 Gen1,但在持续负载、游戏帧率、温控等方面却远超“火龙”体质的对手,被许多媒体评价为“新一代神U”。更重要的是,联发科在这一代芯片中加入了更多系统级调度手段,例如Intelligent Resource Optimization和Game Adaptive Control,引导厂商不只是跑分调优,而是围绕实际体验做深度适配。
天玑8100都展示出前所未有的调校弹性。几个月后,Redmi K50登场,同样搭载天玑8100,并在2399元价位段提供2K OLED
5500mAh大电池与OIS防抖镜头,堪称天玑平台上“最能打”的产品代表。此后在各类横评中,天玑8100均以温控出色、长续航、低卡顿的优势获得用户极高口碑。这一代产品打破了“中端芯只能凑合用”的偏见,也让厂商与用户真正认识到联发科不是只会“打价格战”。03|架构成熟,生态成形:联发科完成中端制霸
除了性能优异,天玑8000系列还在另一个层面完成了进化——生态适配全面打通
能跑但不稳”的二线选择,而是可以用来打造“稳定主力机”的核心平台。从安卓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从边缘走向主流”。
REDMI Turbo 4小结:如果说天玑1000是联发科试探高端的敲门砖,那天玑8000则是它真正站稳安卓核心市场的立足点。在这个价位段,联发科不需要卷极限性能,也无需与高通正面冲突,而是靠优秀的能效比、广泛的适配能力与合理的产品策略,赢得了厂商的信赖与用户的认可。Realme GT Neo3与Redmi K50是这场胜利的最直接体现。它们让用户第一次意识到,“旗舰体验”不一定非得配上“旗舰芯片”,天玑也能带来长续航、强游戏、稳拍照的全方位均衡表现。
拼参数、堆成本”的二线选手,而是以实打实的性能、工艺与调度优势,在安卓SoC的最顶层,真正实现了对高通旗舰的正面追击甚至多维度超越。01|天玑9000:联发科首次站在旗舰之巅2021年12月,天玑9000正式发布。它采用台积电4nm
03|代表机型:从X系列到X系列天玑9000系列的成功,离不开厂商的深度配合。初期由vivo X80首发天玑9000
完全体调校”。其中,vivo X90 Pro+(天玑9200)可视为联发科与顶级影像旗舰融合最深的一款,既有蔡司T镜头、1英寸大底,也搭载vivo自研影像V2芯片,使得天玑平台首次撑起“安卓最强拍照旗舰”的名号。而在游戏领域,Redmi K70 至尊版
iQOO Neo 8Pro(9200+)等机型的加入,则验证了天玑9300在高性能持续输出下的优异表现。
Redmi K70 至尊版小结:天玑9000系列的出现,不只是联发科产品性能上的跃升,更是产业生态对其“信任度”的显著提升。从过去的“能跑,但不稳”,到现在的“稳+强+AI协同”,联发科真正完成了由SoC制造商向系统级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转型。vivo、OPPO、Redmi等国产一线厂商的持续押注,则让“用上天玑旗舰”不再是一次冒险尝试,而成为旗舰机发布会上的标配选项。对联发科而言,天玑9000系列是它在高端战场上真正扳回一局的武器。而对安卓生态来说,这是十年来首次出现能在各方面与高通顶级芯片掰手腕的“国产替代”。
从CPU、GPU架构到内存、显示规格,从NPU算力到影像与通信全链路优化,天玑9400+
性能强”,更体现出联发科在AI时代关于SoC定位、架构整合和场景思维上的深度思考。01|核心架构:三重大核架构 + G925 GPU,纸面无短板天玑9400+采用的是极具进攻性的异构架构设计:
这颗GPU(G925)不仅支持硬件光追,更在Vulkan、OpenCL混合渲染下表现出远超前代G720
LPDDR5X 10667Mbps高速内存与85.3GB/s带宽,也为游戏与AI场景提供了“全通道不堵”的保障。实测方面,安兔兔跑分达到247万分,鲁大师破190万分
Geek Bench多核逼近8000分,全面超越骁龙8Gen3,甚至对标苹果M系芯片的中高端表现。天玑 9400+02|AI、影像、通信:全栈式旗舰平台的集大成者
影像方面集成Imagiq1090ISP,支持最高320MP静态图像与8K 60FPS HDR视频录制,还原算法与算法芯片协同优化,进一步增强“计算摄影
同时,9400+依然维持联发科在通信层的优势,支持Sub-6GHz、mmWave双模5G
Wi-Fi7和蓝牙5.4,通信功耗控制与频段接入能力业内领先。并且,其支持WQHD + 180Hz显示输出与三折叠柔性屏驱动,意味着这颗芯片不仅为旗舰直板手机服务,也具备构建XR、折叠屏、车载平台等多元生态的能力。03|典型代表机型:vivo X200s、Redmi K80至尊版、OPPO Find X8s
1.5K护眼屏与6200mAh大电池,全面均衡;Redmi K80至尊版则突出性能与续航,拥有6.83英寸OLED直屏、7410mAh大电池和100W快充,是重度用户与游戏党的理想之选;而OPPO Find X8s以轻薄影像为卖点,机身仅179g,内置哈苏三主摄系统,支持50W无线快充与全焦段拍摄,兼顾手感与拍照体验。三款旗舰从不同维度诠释了天玑9400+的顶级性能与多场景适配力。OPPO Find X8s小结:天玑9400+的意义,不止于“性能最强的联发科芯片”,它是真正站上安卓旗舰顶点的技术成果与生态成果的集大成者。联发科在这代芯片上不再只讲CPU/GPU的堆料,而是将AI算力、ISP多模协同、系统级能效调度等融合进SoC核心逻辑中。这意味着未来联发科将不再仅是硬件提供商,而是AI手机时代的计算平台主力军。登顶只是节点,生态决定长跑。而天玑9400+,正是联发科奔向AI终端时代的一块关键跳板。
最后给大家上一张天玑处理器综合性能跑分榜,数据源于极客湾,采集于2025年7月14日。
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跑分的飞跃,而是整个安卓生态对国产SoC接纳度的提升,是用户从“能用”转向“期待”的心态转变。
如今,天玑9400+已经站上安卓旗舰性能的新高峰。而未来的天玑,将承载更多使命:AI本地计算、终端多模融合、能效控制与生态共建……每一步都不只是芯片的演进,更是智能体验边界的扩展。
本期内容到这里就告一段落啦,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支持!小编将持续关注天玑处理器的最新动态,第一时间为大家带来深度解析与选机参考。如果你对本文内容有共鸣,欢迎点赞、评论并分享你的看法,也欢迎聊聊你对天玑处理器的期待与评价。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