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三大运营商服务器集采中国产化比例不断提升,国产芯片替代进程全面提速。在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战略驱动下,以鲲鹏、飞腾、海光为代表的国产架构服务器中标规模持续攀升,同步催生算力产业链升级需求
近年来,在大模型技术催生的算力需求浪潮下,国产算力资源正迎来广阔市场空间,推动国产芯片企业加速迈向资本市场,国产芯片产业的上市潮由此拉开帷幕。据《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不完全统计,近期已有超10家芯片企业密集启动IPO。运营商集采风向标与半导体上市潮共振,标志着国产芯片进入“市场牵引+资本赋能”的新阶段。
在算力芯片领域,国产化浪潮正掀起一场行业格局的深刻变革。据中信证券最新研报分析,中信证券最新研报指出,2025年全球AI算力芯片市场规模将接近3000亿美元,而国产芯片正迎来经济性拐点——2024年底国产产品首次在购置成本方面低于英伟达A100,实现初步商业可用性。
与此同时,中国GPU市场规模预计在2025年将突破1200亿元大关,相较于3年前近乎实现市场规模的全面跃升,增长率接近50%。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国内GPU市场的蓬勃生机,更彰显了国产算力芯片在满足日益增长的算力需求方面所具备的巨大潜力。
在通信行业的核心领域,以三大运营商为代表的集采项目中,国产服务器的中标比例持续攀升。以2025年4月公布的中国电信服务器(2024—2025年)集中采购结果为例,本次服务器集采中国产化系列数量达10.53万台,占比达67.5%。在架构方面,ARM服务器如鲲鹏、飞腾等占比达45%,C86架构(海光X86方案)占比8.7%。
拉长时间线年,中国电信就将国产化服务器单独列入招标目录,并在当年的服务器集采项目中采购近20%的国产化服务器。随后在2021年的集采中,中国电信将国产化比例提到26.7%。在2023年的AI服务器集采中,国产化的比例接近50%。
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对国产化集采的比例也在逐渐加大。早在2020年,中国联通就在大规模集采中点名对鲲鹏920,海光系列7165、7185等国产CPU型号进行补充测试。2020年4月,中国移动13.8万台PC服务器集采中,国产CPU占比达21%。在中国移动2021—2022年PC服务器集采中,国产CPU服务器占比达43.5%。
这一趋势不仅彰显了国产芯片在性能、稳定性和安全性上的卓越表现,更体现出国家信息安全自主可控战略的坚定推进,为国产芯片国产率的提升注入了强劲动力。
随着本地化发展进程的加速推进,国产芯片产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窗口期。IDC数据显示,2022-2027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3.9%。大模型训天博体育赛事推荐练、自动驾驶、智能城市等场景的算力饥渴,推动国产芯片从“可用”向“好用”跃迁。
与此同时,政策端也是不断加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项鼓励政策,还成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2025年6月以来,珠海、上海、广州、杭州、深圳等地相继出台了支持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新政策。
芯片产业链覆盖原材料、设计、制造、封测三大核心环节,具备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全链条协同三大特征。近年来,在市场需求和政策双向加持下,国产芯片产业链多个环节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材料领域用于28纳米及以下制程芯片制造的8英寸和12英寸高纯度硅片已实现自主制造,制造装备方面,国产90纳米制程的深紫外光刻机实现量产,适用于集成电路生产中的成熟工艺节点,如功率芯片、显示面板驱动芯片等中低端产品的制造,28纳米制程深紫外光刻机加速开发。
在芯片的设计研发环节更是好消息不断。例如,海光信息作为国产CPU/DCU 芯片设计龙头,其深算系列 DCU 性能接近英伟达A100,华为昇腾910B芯片性能已对标国际旗舰产品,昇腾生态联合2300家ISV打造全栈能力。
国产芯片产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体现在相关芯片厂商的业绩上。据相关媒体天博体育赛事推荐统计,2025年第一季度,70余家芯片产品公司合计实现营收309.69亿元,同比增长24%,超七成公司营收增长;归母净利润20.56亿元,同比增长126%,超半数公司净利润增长。
例如:AI芯片龙头寒武纪2025年一季度实现总营收11.11亿元,几乎相当于2024年全年的收入,同比增长4230.22%;实现净利润3.5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晶圆厂中芯国际产能利用率已接近九成,一季度实现净利润13.6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66.5%。
TrendForce集邦咨询钟映廷分析师对《通信产业报》全媒体记者表示,就foundry(先进封装)领域而言,2025年中国产能已占全球foundry产能近30%,考量中系Foundry未来还有一系列扩产计划陆续进行当中,预期五年后中国产能比重将持续成长;与此同时,Foundry制程技术演进亦随着新增产能开发而持续演进,将有望带动中国芯片国产替代与自给率的提升。
此外,内存接口芯片龙头澜起科技受益于AI产业趋势对DDR5内存接口芯片及高性能运力芯片需求的推动,2025年一季度营收、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66%、135%。海光信息一季度营业收入为24.00亿元,同比增长50.76%;归母净利润为5.06亿元,同比增长75.33%;扣非归母净利润为4.42亿元,同比增长62.63%。
不难发现,国产芯片产业正迎来全链条协同突破与技术、业绩双丰收的强劲发展期。在核心环节设计研发环节更是捷报频传,以海光信息、华为昇腾为代表的产品性能已直追国际顶尖水平,生态建设日趋完善。此外,寒武纪、中芯国际、澜起科技、海光信息等龙头企业更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爆发式增长,印证了国产芯片产业在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的双轮驱动下,正迈入加速发展的黄金阶段。
在国内半导体产业本地化发展加速的背景下,国产半导体企业纷纷开启上市进程,A股市场正掀起年内最大规模的半导体IPO热潮。近期,已有至少10家半导体产业链企业向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涵盖从材料、封测到高性能计算芯片等多个关键环节。
7月8日,北京屹唐半导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屹唐”)成功登陆科创板,发行价定为8.45元/股。上市首日表现强劲,开盘后股价飙升超过200%,市值一度攀升至770亿元。
7月7日,国产DRAM内存芯片龙头长鑫存储宣布启动上市辅导。7月1日,国产GPU独角兽企业摩尔线程和沐曦集成电路的IPO申请同日获受理。6月27日,紫光展锐在上海证监局完成辅导备案,正式开启A股上市进程。6月13日,上海超硅半导体IPO申请获上交所受理,拟募集资金49.65亿元。此外,兆易创新、豪威集团计划赴港上市;纳芯微、芯迈半导体、基本半导体等企业也已提交赴港IPO申请。粤芯半导体、杰理科技、大普微、昂瑞微等企业同样加入IPO行列。
值得注意的是,半导体产业IPO曾经历政策收紧阶段。据集微网统计,2022年有45家半导体企业成功登陆A股,2023年减少至29家,同比下降35.56%,而2025年截至当前,仅有8家半导体企业成功登陆A股。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早期的艰难起步,到被国际巨头“卡脖子”,再到如今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国产半导体企业的成长历程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奋力突围的生动缩影。当前,成功开启IPO进程或已上市的半导体企业,多为各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在国内外市场占据重要地位。IPO成功将为这些企业注入强大发展动力,助力其迈向更高发展阶段,成为国产半导体产业的中坚力量。